查看原文
其他

家庭教育:几个要回答的问题和要了解的几个规律

2015-07-17 吴华 新校长传媒
张人利校长带领静教院附校从一所薄弱学校一跃而为一所实施素质教育的名校,提出了后“茶馆式”教学,媒体在报道中称他为“创新校长”、“减负校长”、“最牛校长”……而在家庭教育方面,张人利校长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


Part 1家庭教育必须回答四个问题



在家庭教育中,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要回答的。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才算教育?


很多家长认为,只有正儿八经地上课才是教育。即使不是上课,至少要面地面的讲话才是教育。


其实,教育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们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孩子。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系统性的还是非系统性的,教育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的家长对老师、对校长说:“我不懂教育,孩子的教育都拜托你们学校了!”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最听校长、老师的话了,我们家长讲话对他来说没用。”听上去这席话把学校抬得比任何地方都高,实际上是家长推卸了自己的责任,也否定了自己在不断教育孩子的事实。


有的家长一边打麻将,一边跟孩子说:“好好读书,好好读书!”这样的家长还很“谦虚”,说他不会教育,其实他的行为就在“教育”孩子:读书无用,读书无用。家长嘴上说学习是重要的,但行为却表示了学习是无关紧要的。


我们开家长会讲安全教育,告诉孩子们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时,一个二年级的学生站起来说:“一次爸爸晚上开车,我告诉爸爸前面是红灯,爸爸告诉我,这里没有警察。”家长这种做法就是在“教育”孩子:规章制度都是有缝隙、有条件的,有的应该遵守,有的可以不遵守。


所以,所有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都要知道,你们都是教育工作者。你们其实每时每刻都在教育你的孩子!


第二个问题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认为家庭教育主要是要建立孩子的品格、道德、习惯、做人等方面的一些准则。家庭教育并不是要帮孩子解决数学题。


我曾对家长说,你们是家长,我们是老师;孩子对你们来说是儿子女儿、孙子孙女,对我们来说,都是学生。我们两者,对孩子有共同的但是有区分的责任与原则。


我们的共同之处是,都希望孩子好。


但是我们教育又是有区别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方法的掌握,这些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关注学校教育是好事,这说明了他们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但是希望家长的关注更加专业,也要尊重学校和老师的专业做法。


孩子的学业、知识学习,主要责任在学校,家庭教育则主要是负责孩子的道德、心理、个性发展。


尽管我们很多学校也在提倡个性化教育,但对于孩子的个性,家庭比学校更了解。比如孩子喜欢画图,即使学校有美术小组,也满足不了孩子,孩子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即使学校有合唱队,也满足不了他们。因此孩子的个性发展是家庭教育应该承担的。


第三个问题是,家庭教育在哪个年龄阶段起的作用更大?


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分别对孩子起到不同的作用。


小学以前,家庭教育特别重要。随着年龄增长,学校教育的贡献逐渐增大。到了大学以后,社会的影响在增加,家庭教育的影响已经比较小了。


所以,孩子越小的时候,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越大。


第四个问题是,家庭教育和其他教育的关系如何?


首先,家庭教育不可代替。家长再忙,也不能推卸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宁可晚些升职、少赚些钱,也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只看到了自己可以升职的显性可能,却不重视孩子发展的隐性可能。


有些家长经济条件很好,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请家教。有了家教,家长就卸下了自己的的责任,全权交给家教老师来负责孩子的教育了,甚至班主任跟家长联系,家长也回复说:“请跟我的家教联系。”


还有的家长说:“我为什么选你们这个学校?我就是想省点力。你们学校老师好,孩子的教育就都拜托学校了。”


这样的家长从来没有认识到,人的成长一定是社会、家庭、学校三方面教育的结果,而且特别是父母的教育,不可或缺。


说到底,学生今后发展得差一点或是好一点,对拥有几千个学生的学校来说,不会有太大影响。但一旦孩子教育失败,家长再腰缠万贯也没用。


我做过统计,我们学校里在学习上出问题的孩子,如果智力水平没有问题,近一半为家庭离异。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有多大,父母的关心、教育、爱护、亲情,是其他任何教育不能替代的。



Part 2家庭教育要遵循学习规律



作为家长,我们也要学习一些学习规律,比如,人的认识是怎么形成的?


实际上教育和其他的研究有两个共同点,一个是探索规律,一个是规律应用于实际。那么教育探索的规律是什么?一个是学科的发展规律,一个是人的成长规律。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的研究无非就是这两大方面。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教育没有创新,其实规律应用于具体实际就是教育创新。


规律一:学习要看时机


例如,我们学校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不学数学。这既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也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此话怎讲?


同一个学生,学习同一门学科,要达成同一个目标,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要花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一条教育规律。


因为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逻辑推理能力比较差,形象思维能力比较强,语言模仿能力比较强,所以我们加强的是外语学科,减少的是数学。同样的数学内容,在一年级可能要四节课,到二年级只要一节课孩子们就能掌握,你说哪个合算?这个创新就是遵循规律的。


同样的,对家长来说也要考虑,是不是孩子越早学习越好呢?答案是:不一定。


所谓“学前教育”,就是说小学一年级以前的孩子都不应该进行系统的学习,真正的系统学习应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这就是规律。


一年级以前可以进行情景式学习,生活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孩子什么时候学习什么内容,家长也是需要考虑的。


规律二:学习需要对话


学生怎样才算学会,这也是一个规律问题。


我们过去的观念是,老师讲的就应该学会,没有学会就是孩子没有认真听。很多家长都质问孩子:“为什么在同样的教室里上课,同样的老师讲课,别人懂了,你却不懂呢?”


只要老师讲的正确,只要学生在听,只要学生没有智力障碍,学生就应该懂。这句话对吗?不对。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杨振宁。杨振宁在回忆自己在西南联大的大学生活时,说了这么一段发人深省的话。他说自己物理课往往只能听懂一半,还有一半是晚上没有电灯,跟同学闲聊的时候学会的。


西南联大的师资是清华、北大、南开等名校的联盟,不可谓不强;杨振宁的智力水平也不可谓不高。但是,杨振宁听这么优秀的老师讲课仍然会出现听不懂的问题,这说明老师讲过、学生听了,仍旧不一定能学会。


那要怎样才能真正学会呢?需要对话。


老师需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这就是我常常在学校教育中提到的“相异构想”的概念,其实,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同样适用的,甚至在家庭教育中更加需要对话和沟通。


所谓“相异构想”,就是说,早在正式学习科学课程以前,儿童就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一些非科学的概念和一些儿童阶段特有的思维方式。专家们将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形成的这类概念称为前科学概念或简称为“前概念”,而把儿童围绕“前概念”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有的错误思维结构称为“相异构想”或“不同的概念框架”。


家长要尽量多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表达,这样才能暴露出孩子头脑中的“相异构想”。只有暴露了孩子的问题,才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来源:第一教育)


当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当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当一颗种子随风撒落,当一场春雨润物催耕,我们期待了解,你是哪一朵云,我是哪一棵树,他(她)是怎样的种子在哪里生根。谢谢你的关注,期待你的点评与建议,更盼望,我们成为教育的世界里,遥远的朋友和最近的知己。


获取更多好文章,请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蒲公英教育智库官方网站。


关注新校长传媒: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点击“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